作为中国的房地产风景线,“公摊面积”自从发明之初就备受争议,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房子有公摊面积,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现在的年轻人本就被购房压力压得喘不过气,越来越离谱的公摊面积比例再一添堵就更让人不愿意买房了,“公摊政策”能赶紧取消吗?
“公摊”是中国房地产专属?
全世界的房子只有中国的房子有“公摊面积”,这一点一直深受老百姓诟病!
最近网上这个话题又引起热议,对于公摊面积里面的“坑”,网友们是极尽批评和指责,那么,公摊面积的存在为什么会这么遭人嫌弃呢?
简单来说,房屋建筑的公摊面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:电梯井、楼梯间、变电室、设备间、公共门厅、过道、警卫值班室、分隔墙等成分。
这些成分都会算在买房人的购房成本里,也就是说:社区的公共区域成本是需要所有住户平摊的。
但是诸如电梯井、变电室、消防设施乃至外墙的具体占地面积,住户们很难进行实际测量,所以消费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拿到手的房屋面积究竟“缩水”了多少。
而公摊面积也和装修费、物业费、供暖费绑定在一起,部分小区物业还会通过公摊面积乱水收水电费和供暖费,从而侵犯业主利益。
辛辛苦苦工作小半辈子,攒下的几十万要用来给公共区域做建设,有些血汗钱可能还直接塞进了无良开发商的口袋,为他人做嫁衣换了谁也不愿意。
让人感到气愤的是,“公摊面积”的概念一开始是李嘉诚发扬光大的,进而从香港引进了内地,但2013年香港就已经彻底取消了公摊,而中国内地却因为巨大的利润空间将其保留了下来。
可见,公摊面积”就是开发商想要谋求更多利益的一种手段,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个踩不到底的“坑”。
但是外国人买房子就不存在“公摊面积”的概念。
外国的房屋大多是独栋贩售,没有中国小区的楼梯间、电梯井、过道这些“公摊面积”项目,有些房子还会有专门配套的花园、后院,按照整套卖的情况计算,即使有对应的公摊面积也是算在房屋总价里的。
可以说,国外买房的所谓“公摊面积”公开透明,房屋面积=实际使用面积,利益全部由住户自己享受,跟国外一对比,我们中国人买房压力大的事实一目了然。
房贷压垮年轻人,公摊面积更添堵
公摊面积明细模糊只是一方面,房贷利率高更让老百姓觉得心累!
近些年来,全国各城市的首套房利率上调,购房成本也大幅度增加。
我们可以先来算一笔账:
以2017年郑州的购房政策为例,当年房贷利率普遍上浮20%,部分银行的利率甚至上浮到了30%。
按照4.9%的基准利率计算,一套150万的房子除去首付的30%还要贷款105万元,如果利率上浮30%,以30年等额本息还款计算的话,购房人每个月需要多掏975元。
也就是说,光是总利息都要130来万,这都快赶上一套房子的价格了。
其实,不单单是郑州,安徽、江苏等多个城市也逐渐开始上涨首套房的贷款利率。
现在的买房压力本来就大,很多年轻人要结婚、生子,买房子又成了刚需,公摊面积的成本要让购房人来掏钱就已经很心累了,再要遇上个离谱的公摊就更糟心。
“公摊面积”的存在到底会让购房人多花多少冤枉钱?
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曾经进行对一批购房者进行过采访调查,得知在购房时开发商会故意混淆公摊、公摊率等专业术语概念,所以消费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最终拿到手的房屋的套内面积有多大。
但不同的房屋类型公摊面积会存在一定差异,通常情况下,多层建筑的公摊面积为8~15%,小高层的公摊面积在10~20%左右,而高层公摊面积通常会达到25~30%。
也就是说,如果大家买房不谨慎遇到了无良开发商,可能你买房子花的钱越多,吃的亏就越大。
而住户花了大价钱买房入住后发现货不对板,自然会心里不舒服。
《法治日报》曾经报道过山东省青岛市的一起购房纠纷:购房者买的房屋总面积是110.25平方米,因为是高层建筑,按照销售的说法会有31%左右的公摊面积,但拿到房屋后的套内面积只有61平米左右,计算下来公摊面积达到了46%。
以2022年8月份青岛市的房价均价为参考的话,一平米的房价是16531元,那这个购房者买这套房子有81.4万都砸在了公摊上,这个占比就很高了。
我们设想一下,一个人每月存10000元,要整整不吃不喝六七年才能攒下这笔钱,如果只能存下5000元,那得花上十二三年的时间攒钱。
房贷利率越来越高,老百姓一想到自己辛苦赚钱十几年的钱,都用来给电梯井、楼梯间、过道做建设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几年关于公摊面积的争议越来越大。
当然,也不是说公摊面积越小越好,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公摊面积和小区的面积和环境、社区和物业的服务是挂钩的。
而住宅的公摊率主要和所在楼层有关。
“1~7层住宅、7层~12层住宅、12~33层的住宅公摊率分别在7%~12%、10%~20%、14%~24%之间。
当中的数据差异和过道距离、有否配置电梯有关。”
也就是说,公摊面积太小的话,可能住房连电梯都没有配置,自己住起来也不会太舒服。
当然,公摊面积只是购房压力的一方面,中国房子普遍贵,房贷压力也很大是客观事实,相对其他国家没有这么高的购房压力而言,这种努力生存的落差感让中国人感到失望。
再者,如果“公摊面积”的计算和需要购房者承担的成本过于离谱,我们老百姓要承担的风险就会更多,这里前面有提到过所以不再赘述。
说到底,背负巨大房贷压力花大价钱买房,又遇到被公摊面积坑了的情况,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“迁怒公摊”的根本原因。
所以,说到这里,很多人应该也能理解,公摊面积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年轻人的购房压力,公摊不透明也让购房人心里不爽。
当务之急再不解决,买不起房的人会越来越多,卖不出去的房子也亦如是,房地产的前景将会更加紧张,所以近些年来取消“公摊面积”的民间呼声也越来越高。
公摊取消何时能落实?
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曾经公开批评过“公摊面积”。
2018年,一篇人民日报发布的文章赤裸裸地指出了中国公摊面积管理混乱、成本巨大的特点,在这些稀里糊涂“面积陷阱”背后,得利的是开发商,受伤的是购房人。
因此整顿“公摊”政策甚至取消“公摊”是势在必行,而谈到取消公摊问题,老百姓最关心的是“取消了公摊面积会不会影响房价?
有专家指出,全面取消公摊面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,最明显的影响是各地房价都会暴涨。
在我个人看来这一点不用过分担心,有很多专家也专门分析过:按照套内面积计价和购房者购房成本没有关系。
拿一套北京的商品房举例:住宅的套内面积是141平方米,平均单价是每平米10.8万,在加入公摊面积后变成了173.7平方米,公摊率是18%,单价则变成了8.8万元。
房价看似降低了,但购房总价并没有降低,只是计价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,所以要说取消公摊面积会影响房价不太现实。
那么,公摊取消究竟何时才能落实呢?
内蒙古在2022年8月24日在《关于规范房屋“公摊面积”的提案》的答复中将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上报,这也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取消公摊面积的官方层面回应。
其实,重庆早在2002年就率先做出具体规定,取消了“公摊面积”,严格要求以套内建筑面积计算房价并且列出共用设施明细。
虽然重庆一马当先,内蒙古也跃跃欲试,但其他城市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,主要原因还是具体实施难度大。
取消公摊面积的难点,一方面在于公摊面积涉及房屋销售、物业管理等法律的修改,另一方面在于公共区域的管理、划分和使用。
其实,取消公摊对于老百姓而言有利也有弊,好处自然不消说,按照目前的国情公摊也没办法避免,一旦全面取消,包括小区公共门厅、电梯、过道、停车位、垃圾站的所有权属于谁?
如果归开发商所有,那么住户的使用和计费又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,这些都是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的症结。
所以,取消公摊面积在可行性方面尚有难度,更需要时间,不过有重庆和内蒙古在前,还怕没有全面取消公摊的那一天吗?我们也要相信国家肯定会做出最有利于老百姓的决定。
热门文章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千百合文章网 琼ICP备2024039449号-18